Technical
發布時間:2016-08-19
隨著林業生態綠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農村建設的啟動,苗木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。當前,著眼于苗木種植結構的調整,增加大規格綠化苗木的培育,是逐步走向區域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發展的新路子。先來做一道數學題:以培育6年生法桐綠化苗木為例,一個周期(即從苗木到長成材的時間)內米徑8-9厘米,按市場行情價格每株150元,株行距2×3米,畝栽植株數111株,按出圃大規格苗80%來看,畝創產值111×80%×150=13320元,出圃小規格苗20%畝創產值111×20%×30=666元,二者合計畝創產值13986元。
大規格綠化苗木,是指栽植周期在5~8年以上,樹桿筆直,樹形優美的大型喬木行道樹,培養大規格苗木的周期長,投資大,見效慢,效益高,市場廣闊,抗風險能力強悍。大規格苗木能讓設計效果最佳化,目前對于全國來說,缺的就是大貨現今的大規格苗木,市場行情一直高漲,利潤厚,當年出圃小苗價格較低,銷售困難;而大規格苗木由于在苗圃中管理時間長,生長條件良好,則是受歡迎不少。同等苗圃地,同樣品種,按年產值累計計算,大規格苗木的效益明顯高于當年出圃小苗。因此發展大規格觀賞喬木大有可為,空間大前景廣,必將備受青睞。一句話,“培育綠化苗木,還是大規格好”。
小苗則普遍供大于求,效益好的品種不多,有些苗木品種己跌破成本價。苗圃一般不養大樹,苗木經銷商高價收購從野外挖來的生長數十年的大樹,一部分用于綠化,而大部分種植在苗圃里,這樣做既破壞了原生地的生態環境,且成本又高,成活率低。其實,真正需要栽大樹的地方并不多,除了某些特殊綠化工程在苗木求購時特地尋找一些大樹。真正有發展潛力的是大規格苗木,干徑10-15厘米的喬木,冠徑在1-3米的灌木球類,因成本低,成活率高,是綠化苗木中的主角。但苗圃里這類苗木現貨不多,還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況,應大力培養各種大規格苗木。
大家知道,苗木生產目前存在著品種規格同質化嚴重、缺乏規范管理、缺少產品標準、價格競爭激烈、收益下降等問題。在苗木流通環節,價格戰、拖欠款、利潤微薄、經營環境日益惡化等也一直在困擾著經紀人們。除了進入門檻低、隊伍龐大、專業知識不足等原因外,造成現在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定位不清,大家以相似的方式做相同的東西,結果只能是都擠在一條道上,誰也動彈不了。
當務之急是調整苗木產業結構。苗木品種要人無我有,人有我優,人優我奇,人奇我新。拓展市場,尋求銷售門路。改變跟風現狀,加強行業市場信息溝通,預測市政工程需求,及時了解國家政策導向才是“立足苗市”的根本。市場需求是拉動苗木市場發展的動力,而政府市政工程才是苗木的最大需求者。苗木作為園林綠化的“朝陽產業”,其發展潛力還是巨大的。相信未來苗木市場將是那些適應性廣、抗逆性強、觀賞性好,以及政府規劃或制定發展樹種的天下。
本文來自一棵樹苗木聯盟